时代星报青海讯(记者 何方)5月22日,在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青海省林草局、青海省气象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联合召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公报(2023年)》(以下简称《公报》)新闻发布会。会议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田剑主持,青海省气象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

0d128962e3ab97c33a7c173d255f9088.jpg

会上,青海省气象局总工程师伏洋通报了《公报》成果,各媒体围绕通报会内容进行了提问,与会领导和专家结合公报内容和实际给予了解答。

《公报》对2023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估,主要涵盖气候状况、水资源状况、植被生长状况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四部分内容。

公报显示,2023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各项气象监测指标与近十年平均值相比,年平均气温偏高0.5℃,年降水量偏少24.1%,年日照时数偏少4.8%,积雪季园区累计积雪面积偏大33.3%;草地生长季园区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偏少4.0%,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减小;植被覆盖度增加2.7%,草地生育期整体延长,草地产草量基本持平。八一冰川、岗格尔肖合力冰川以及团结峰冰川等典型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呈缩减态势;2023年,园区内野牛沟草地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碳汇,园区水源涵养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持续深化“生态保护、生态科研、生态文化”三大高地建设,全面构建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体系,不断加强科技合作,与省气象局连续七年联合发布公报,并秉持开放合作理念和共建共享原则,大力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气象监测网络建设,立足国家公园生态资源状况和保护监测需求,累计建设了4个生态综合站、7个基本气象站、6个冰冻圈监测点,整合区域内监测站点13个,形成了以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为代表的观测站网布局,有效增强了国家公园生态气候资源精细化定量评价和生态气象监测评估能力,为发布生态气象公报、完善生态监测数据、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决策提供了有力保障和科学依据。

下一步,青海省林草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青海省气象局将深化合作,优化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气象监测网络,着力提升国家公园生态监测能力。一是持续加强合作交流。联合相关科研单位、行业部门,统筹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全要素一体化观测站网体系,超前谋划“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规范、运行高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祁连山国家公园超级站,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精准化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强力推动科技攻关。围绕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需求,着力在国家公园生态要素监测、质量评估以及生态修复等方面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完善科研监测体系。

 

责任编辑 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