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星报青海讯(记者 何方 通讯员 王剑辉)班玛县是一块“红色沃土”,是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1936年7月,由朱德、刘伯承、贺龙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的3万余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进入班玛,为班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印迹”和宝贵的长征精神,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红军当年走过的山沟、小桥等被班玛藏族群众称为“红军沟”“红军桥”“红军路”“红军泉”“红军哨所”等,时至今日红军当年书写在红军沟口石崖上的“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的巨幅标语依然清晰可见。近年来,班玛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发展定力,强化顶层设计,立足“红军沟”资源禀赋,坚持保护、开发和利用相结合,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大力发扬红色传统,坚定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文化与时代价值相融合,积极构建红色基因传承高地,努力发挥红色基因的资政育人功能,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历史,擦亮红色底色,打造红色引擎,推动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开创了一条欠发达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引领地方转型发展的特色创新之路。   

深度开发利用,不断建强“红色阵地”

自从红军长征经过班玛的事实在上世纪80年代确认以来,历届班玛县委、县政府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深入探寻红色印迹,挖掘红色资源,努力打造“红色”土地上新的精神高地。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相继修缮和建设红军沟红色文化宣传项目、红军墓、红军桥、红军寨、红军栈道、红军沟纪念馆、红军广场、红军长征纪念碑、班前村红军长征纪念馆、青海省长征精神传承教育文史馆、红军星、拓展训练基地、红色影院、红色练歌厅、红军温泉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红军沟纪念馆的建成,保存了当年红军途径班玛时留下的马鞍、马鞭、马叉子、刀子、勺子、铁锅、党旗、陶器、弹药、衣物等许多遗物以及相关的事迹、书籍、图片、资料等,生动再现了红军严明纪律、钢铁意志、艰苦卓绝的精神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情怀。通过宣传、申报和打造多管齐下,红军沟革命遗址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军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海省长征精神传承教育基地”“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上海援青干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目前国家和省州55家单位先后在红军沟挂牌成立党性教育基地。同时,今年8月初,在上海警备区的无私援助下,投资28.5万元在红军沟建设了中共一大纪念船“红船”,引进了“红船精神”,进一步丰富了红色资源,提升了红色班玛内涵和品质,形成了以红船精神和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基因,为全县红色教育、红色旅游和推动班玛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力宣传推介,全面打响“红色品牌”

把与红军长征有关的红色足迹、红色记忆、红色启示、纪念红军在班玛作品选编辑成册,出版《中国工农红军在青海》《红军长征在班玛》《红军长征来到班玛的故事》《班玛藏区的红色记忆》等书籍,对内学习交流、对外宣传推介。突出“红色”主题,积极举办各类大型活动,将班玛深刻的红色记忆、震撼的红色故事、厚重的红色历史向全州全省乃至全国进行宣传和推介,先后成功举办了“薪火相传˙再创辉煌”长征精神红色旅游火炬传递活动,庆祝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建军90周年暨班玛红军沟纪念馆开馆仪式,庆祝建军91周年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题活动,庆祝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建军92周年暨班玛红军长征纪念碑揭幕活动,庆祝红军长征胜利84周年、建军93周年暨红军沟红船落成揭幕仪式,2020青海班玛传承红色基因重走长征路徒步露营活动等大型节庆活动。结合地域特色,把永恒的红色记忆与景色秀美的自然风光、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参加青洽会、旅游商品大赛等省内外各类展销会,全面宣传班玛旅游资源,推介和展销特色产品,以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扩展“红色班玛”品牌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投资380万元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开通了藏汉两种文字的班玛县政府门户网站和班玛县61家单位政务微信平台,构建了“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新兴媒体”的大宣传工作格局,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传播“班玛声音”、讲好“红色故事”。

创新培育设计,用情办好“红色教育”

红军沟青海省长征精神传承教育基地批准成立后,果洛州委和班玛县委分别从州、县两个层面成立了以党委“一把手”为主任(或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红色教育组织领导机构,特聘朱和平少将(朱德元帅之孙)、刘蒙少将(刘伯承元帅之子)、贺捷生少将(贺龙元帅之女)、周忠瑜(青海民族大学教授)、聂晓民(中国旅游报记者)四名同志为青海省长征精神传承教育基地“特邀教授”,并授予朱和平、方强两名同志为班玛县红军小学“爱心大使”。充分依托省州“高原先锋师资库”,储备了一支由班玛县委党校专业教师、县处级党政干部、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班玛县委部门科级干部组成的30人左右的讲师团。深化特色研究,创新培育、设计和开发红色教育课件,成功打造了以“班玛经验”,谈革命年代的红色精神,班玛长征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等为主题的系列党性教育课程。把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融为一体,创新推出了“瞻仰一次圣地、吃一顿红军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烈士墓、净化一次心灵、挖掘一种内涵、铸就一种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十个一”特色教学套餐,通过实物、实景、实例、实事,触及思想、洗礼心灵、坚定初心,切实增强党性教育的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教育基地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先后承接了省委第47期、59期中青班,青海省第5期“新苗”干部培训班,2019年果洛州委常委班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2020年果洛州委常委班子“七一”红色教育读书班,果洛州委第12期、14期、16期、17期中青班,以及青海省军区党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青甘川毗邻四州政协委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在红军沟挂牌的国家和省州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等各类培训任务共150余班次约5000余人。同时,班玛县每年在“七一”“八一”等重大节庆期间,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缅怀革命先烈”“重走红军路”“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实践活动和党性教育,为党员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

精心规划打造,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科学谋划布局红色发展规划,积极争取红色旅游项目,全力打造红色班玛旅游品牌,编制完成了《班玛红军沟红色旅游保护利用规划(2018-2030年)》,并结合“十四五”规划,计划投资2亿元完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增强“红色旅游”发展后劲。围绕吃、住、行、购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成立了旅游公司和出租车公司,挂牌成立了谢格太黑陶艺术创作公司和县藏文小学唐卡美术创作班两处旅游商品创作基地,开通了班玛旅游网站和旅游服务公众微信平台,并对班玛县城风貌、基础设施和班玛县域内的宾馆、旅店、餐饮等服务行业进行提质升级,努力提升旅游业服务能力。目前班玛县有各类宾馆、酒店25家,其中行政接待酒店3家(红色教育中心、格萨尔扶贫大酒店、莲花宾馆),各类餐馆35家。不断丰富和充实红色旅游内涵,结合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精心编排了红色情景剧和红色主题文艺节目,建成了红色影院和红色练歌厅等,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广大游客在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中重温红色经典,重拾红色记忆,弘扬长征精神。通过“旅游+体育”,打造了拓展训练、大渡河漂流、徒步体验、沐浴红军温泉等项目,组织开展射箭、徒步、“传承长征精神抢渡玛可河”划船比赛等活动,为红色旅游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内涵,切实提升了旅游品味。把红色历史与绿色风光、金色文化等资源融为一体,全力打造“三色班玛”旅游品牌,以“红”带“绿”促“金”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旅游业持续升温,2019年班玛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4.9万人次、同比增长18%,旅游总收入3616.4万元、同比增长58.9%。

统筹融合发展,持续释放“红色动能”

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业态,注入发展新动能。班玛县将1217户514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295.37万元扶贫到户产业资金投资入股到班玛县格萨尔扶贫大酒店,实施了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酒店开发,2019年受益204.31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679元、人均增收397元;投资96万元实施了红军服装加工厂项目,2019年产生分红资金5.9万元,带动42户150名贫困户户均增收1405元、人均增收393元,产业扶贫取得了新成效。随着红色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旅游产业产品的开发,“红、绿、金”三大产业体系辐射带动贫困家庭就业约100余人,每人每月工资约3500元,特别是加速了以绿色产业为主的班玛藏雪茶发展,五年内实现总产值1900万元,有力助推了班玛县脱贫攻坚工作和县域经济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创新培育和发展唐卡、面具、黑陶、藏香、石雕、木刻、藏饰、服饰等为主的特色民族手工艺品、民族用品和旅游纪念品,既实现了文化创收,又有效扶持了黑陶旅游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岭格尔唐卡手工艺制作销售厂、聚爵古代传统手工雕艺制作销售厂、伊娃传统民族手工艺银饰加工厂、莲花藏香厂等一批县域微小型企业发展。“红军沟”景区的开发和利用,给周边群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群众的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如红军沟所在的亚尔堂乡王柔村牧民,借助红色旅游资源,自主开发骑牦牛、射箭、藏餐等民风民俗体验项目,从中产生收益;临近红军沟的灯塔乡班前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村兴办家庭宾馆(藏家碉楼驿站)16家,户年均收益约4000余元;红军沟旁边的牧户索南一家,搭起了“帐篷超市”,销售饮料、食品、手串、藏式服装等特色商品,月收入达3000余元。

 

   责任编辑 子轩